音樂與音響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對『音色』的要求。\

如果你重視音色的話,就會發現在不同的音響系統上,\

小提琴的音色也會有所差別,就好像各種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木材,\

不同的師傅所做出來的小提琴音色都會有所不同。\

 

  放眼當今國內的音樂與音響欣賞圈子,有陳建華這樣豐富資歷的人實在是難得一見:聲樂家、中提琴演奏家、音樂與音效創作家、錄音工程專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唱片製作人……,你說他厲不厲害?噢,我遺漏了一點,他還是個功力深厚的音響玩家呢!\

 

製作「暢響」轟動一時\

 

  第一次對陳建華印象深刻是在兩年前,他推出了自己錄音、製作的CD「暢響」,這張唱片當時引起一陣轟動,不但在其獨樹一格的內容上─中國人的編曲、中國人的演奏;更在其發燒透頂的錄音上─台灣終於也有世界級水準的發燒天碟!\

 

  之後沒多久,在一次音響展中,我注意到陳建華和他的工作夥伴們很賣力地搬運沉重的音響器材(為了將《暢響》播放出最好的效果),很賣力地向來參觀的人群示範解說,雖然汗如雨下,陳建華仍是滿臉笑容,那時我心裡不禁想著:「當藝術家真辛苦,真不容易。」更深深佩服他那種為理想全心付出的精神。\

 

  兩年後的今天,在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濕冷午後,我們來到陳建華口中「從未接受任何採訪曝光」的這個「處女之家」,而陳建華那種開朗樂觀的笑聲絲毫未變,在他體貼地為我和徐主編砌上一壺上等普洱茶之後,使我將剛才差點淋成落湯雞的不愉快心情完全拋之腦後,迫不及待地想和他聊聊。\

 

從小就愛上音樂\

 

  「在我的生活中,『音樂』與『音響』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緊密相連的。」陳建華這句話在我聽起來,就像「地球是圓的」那樣無庸置疑。在我的正前方,一對四十年前的KLH靜電喇叭巍峨而立,櫃子上則是歷史同樣悠久的Leak真空管前後級,地面上堆疊著各式專業用錄音器材,一轉頭,另一邊則是一套當今頂級的Cello音響系統,此景不知要羨煞多少發燒友。\

 

  「很幸運地,我從小就有一位熱愛音樂的父親,這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小時全家住在新竹的一間日式平房,其實現在想起來那是最好的Acoustic,因為裡面全部都是木頭。」陳建華笑著說。「有一天,家裡出現一部很大的真空管盤式錄音機,用皮箱裝著,還有很大的麥克風,就擺在客廳,另外還有一套老舊的LP音響組合,這些東西就成為我們兄弟小時候的玩具,也造就了陳家四位音樂工作者。我們從小圍著這些器材聽父親放很多的古典音樂唱片,在閒暇的時間裡,這成為全家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所以你們從小就自然而然愛上古典音樂,而不是被逼的囉?」想起常常看到鄰居的小孩愁眉苦臉地上音樂課,我忍不住問他。「絕對不是,我們家完全是愛的教育。記得那時遇上中山堂有很棒的音樂會,全家人就搭火車上台北,聽完再搭夜班車回新竹,那種興奮的心情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陳建華悠然神往地說。\

 

  「後來我父親很辛苦地買了一台Yamaha鋼琴,這在當時是少見的奢侈品,所以很多文人雅仕常在我家聚會;小時候的林昭亮也是常客,當時他父親帶他來我家合奏,那部真空管錄音機還錄下了林昭亮小時候的演奏錄音哩!那種歡樂的氣氛真令人懷念。」

 

買唱片和「搞Hi-Fi」是課餘的最大嗜好\

 

  從十六歲進藝專音樂系開始,陳建華負笈北上,課餘時間的最大嗜好就是買唱片和「搞Hi-Fi」;他回憶當時在台北中山堂旁邊有一家上海電器行,是全台灣少數幾個有賣古典音樂唱片的地方,常常在那裡流連忘返,而且省吃簡用(再加上揩老爸的油)把所有的零用錢拿去買唱片,他尤其對中提琴和德國藝術歌曲的唱片愛不釋手。後來算算也有一千多張LP,提到這裡,陳建華像是知道我在想什麼,立刻表示這些收藏目前都放在一位學生家裡清洗,「連LP唱盤、唱臂、唱頭也一併借給他,以資鼓勵。」他笑著說。\

 

  談到音響,陳建華的熱情絕不亞於音樂:「反正只要是苦修音樂以外的時間幾乎全部都花在搞Hi-Fi上了!」他的第一套音響是三十年前在武昌街買的AKAI音響組合,配上C.E.C.早期的LP唱盤,雖然在當時已經算是非常「炫」的配備,但是真正讓他進入深刻音響世界的經驗是在後來認識了一票早期玩真空管的前輩如黃博驥、李國和先生…等,當時這些比陳建華年紀大很多的長輩都和他成為忘年之交,「於是我常去他們家聽各種真空管擴大機,比較各種古董真空管的聲音,那時候就覺得怎麼會有這麼漂亮細膩的音色。」至此,陳建華對音響的狂熱就被真空管正式引燃,熱度至今未減。\

 

瘋狂的DIY音響迷\

 

  之後陳建華陸續使用過各式各樣的真空管擴大機,而且常常不只一套─而是兩三套在玩,像是Quad、Fisher、Dynaco、Leak,其中有的器材現在還在家中服役。訊源部份則有Thorens唱盤、SME唱臂以及Shure、B&O、Garrard的各式唱頭。至於談到喇叭,陳建華則用「瘋狂」來形容,台灣早期的音響雜誌裡就曾經報導過他當時這些瘋狂的作品,「當時我用Altec 605B的喇叭單體,特別找老師傅幫我按照日本人的設計圖做音箱,再跑到花蓮找大理石板,疊在音箱裡(防止共振),還自己特別將音箱的反射孔設計成大小可以調整─聽不同的音樂可以調整不同的大小,到現在我覺得還是我的專利哩!」\

 

  我認識許多DIY高手裝台擴大機如吃家常便飯,但是一聽到有人打算「自己裝喇叭」,莫不流露出驚恐的眼神,然後用顫抖的語氣說:「你是頭殼壞去了嗎?」陳建華果然稱得上「瘋狂」。\

 

  瘋狂歸瘋狂,然而陳建華從未忘記音響與音樂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除了迷音響之外,每天上完課回到住的地方,一定要對照著總譜聽上數小時的音樂,

他不斷提醒自己對音樂的理性和知識性的攝取:「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在音響世界裡得到更深刻的生命。」陳建華嚴肅地說。\

 

音色,音色!\

 

  「事實上,音樂與音響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對『音色』的要求。我從小對音色辨別就特別敏感,開始接觸音樂與音響之後,音色一直是我最重視的,更可以說是我生命中一直在追求的東西。」陳建華表示他無法忍受讓自己去聽音色不正確(粗糙)的音響系統,而且直到現在還是抱持著這種嚴肅的心情。\

 

  「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樣,我們學音樂常講的音準、音色,最後才是講感情,假如沒有音準和音色的話,是不能講感情的。所以相同的道理當我們要選購一套長期使用的音響時,也必須先注意它的音準、音色對不對。」陳建華特別強調尤其學音樂的人更不能忽略音響存在的價值:「現在音樂會雖然很多,但是聽音樂會畢竟是生活中一個很小的部份。音樂生活比較大的部份是每一個人回家以後,在臥室或客廳,藉著聽音樂去排解每天各種不同的情緒,並且豐富整個精神生活,在這個時候,我們學音樂的人沒有理由再說:我們比較相信原音、我們要聽真的東西而排斥罐頭音樂,就好像我們現在無法排斥電視機、第四台,因為那是生活資訊最大的來源。」\

 

音響不是奢侈品\

 

  「只要在經濟範圍許可之下,我覺得很多事情是必須去追求的;比方說對鋼琴的了解是要基本知識的,買鋼琴的人知道Yamaha和Stenway有什麼不同,而且願意花不少錢買一架好琴,可是唯獨對音響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把它當作奢侈品,我記得當年樂器進口的時候也是奢侈品呀!」根據我的觀察,不論是專業的音樂家或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有很多都抱持著「音響只要可以聽就好」的想法,而忽略了音響的好壞。陳建華顯然也注意到這個現象。\

 

  「其實音響的目的是為了重播音樂,去宣導音樂,我個人實在覺得它不是奢侈品。而這種對音響的不重視也帶來了另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以隨便的態度對待音響,而認為音響是不用經過學習的。我想請問:開車、買車、保養需不需要學習?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說:需要。那麼為什麼音響這種用來重播音樂美的工具不需要學習呢?如果你重視音色的話,就會發現在不同的音響系統上,小提琴音色的對錯(或者應該說好壞)差別很大,就好像各種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師傅所做出來的小提琴音色都會有所不同。了解這一點,就不會說出『音響都一樣』這種無知的話了。」\

 

深入音響世界的方法\

 

  陳建華認為在這個觀念釐清以後,愛樂者就可以開始去追求(音響),但是要追求的方法為何?「還是要從音色的鑑別著手。」陳建華推薦剛入門的新手要先訓練自己能去分辨不同樂器的音色,現場音樂會是很好的方法,當然,也可以從聽唱片著手,但是務必要選擇好的錄音,這一點如果沒有把握可以請行家推薦,陳建華特別推薦弦樂四重奏的唱片,因為弦樂四重奏的編制包含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涵蓋了從高、中、低的完整音域,還可以從中了解到什麼是層次感、什麼是定位,聽熟之後就很容易學會調整音響系統了。「其實,我認為真正好的音響是什麼音樂都可以聽的,不論是室內樂或交響樂都能重播得很好,這才夠資格稱之為Hi-End。」陳建華說。\

 

  陳建華認為音色的鑑別能力還牽涉到對樂器本身的了解程度,常常聽有些純音響派的發燒友批評一張唱片的錄音好壞,但是他們真的現場聽過這些樂器的聲音嗎?舉例來說,鋼琴踏板的運用對音色會造成什麼變化、不同類型的吉他用不同材質的弦會有不同的音色、很多人不知道法國號和巴松管是不同的…,這些都需要有正確的基本觀念,才能判斷錄音師錄得好不好。\

 

  懂得鑑別音色,才能知道自己喜愛哪一種音色;之後,接下來就是看家裡聆聽的環境特性,裝潢的材質是硬的多,還是軟的多,空間是大還是小…,這些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影響音響的聲音,因此了解家中聆聽環境的特性之後,再搭配器材就比較不容易出差錯了。\

 

成功的搭配讓錢花得更有價值\

 

  「其實器材的搭配需要經驗,只要你多接觸,仔細聽每一部機器的功能特色,還有你自己的性向,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只要看到牌子,就可以想像這牌子配另外一個牌子是什麼聲音,至少腦海裡就有一個印象在。」這番話聽起來有點玄,卻是真切的經驗之談,凡是有特色的音響廠牌都會有其一貫的聲音特質,除非遇到重大的變革或技術突破,否則一旦熟悉其聲音之後,再根據互補原則,自然可以預測不同廠牌搭配下的聲音走向,讀者若不信,不妨自行練習印證看看。「不過音響搭配還是有很多理性原則可循,例如有的人特別迷戀某一個牌子的低效率喇叭,這時候大功率的擴大機就比起小瓦數的真空管機要來得適合。」陳建華補充道。\

 

再來,就是預算的問題。陳建華認為不論預算的多寡,都有可能產生好的聲音,但是這要靠自己平常對音響音色的掌握以及知識的充實。他特別提供了一個訣竅:假設預算決定為三十萬元之後,就要開始去聽五六十萬元等級的音響系統的聲音,然後再回頭尋找在三十萬元的音響中聲音最接近的器材搭配。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卻也是一個最有效的搭配方式。「只要搭配正確,以三十萬買到五十萬的音色,絕對辦得到,這才叫作高明,而不是花了五六十萬,聲音聽起來可能只有十幾萬的價值。」\

 

雖然如此,但在大部份的情形下,「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還是適用於音響上的,陳建華接著說:「音響到某一個Level以後,它的好壞就要靠你自己去判斷,但是在這個Level以下,不好的就是不好,但是很多基本的好東西都有一定的Level,所以當你沒有那個經濟能力時,就要懂得放鬆,不要壓迫自己,可是當你有這個經濟能力時,明明知道音響的好壞卻不捨得花,那就不配去從事音響的追求,」雖然講到這裡陳建華開始笑,但是我們心裡都知道,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因為你可以花五十萬去買一部Toyota,可能還嫌不夠好,為什麼花五十萬買一套Hi-Fi你會心痛呢?所以如果你覺得音響在你的生命裡佔有一定的份量,就要為它付出一定的金錢,這並不算浪費,因為買來後你隨時都可以聽。」\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當我們在買一項音響器材之前,我們可以百般挑剔,但這心態必須是客觀的,一旦決定買了以後,就不要再想它的壞處,只要享受它的優點,買更多好聽的音樂,來讓音響帶給你快樂。可惜有很多人買音響只聽缺點,再好的音響他都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玩物喪志的悲劇了;人生不是為音響器材而活,所以要追求耳朵和心靈的溝通與平衡,不要只是追求浮華虛榮的一面,所以你注意那些會長期聽音響的人,他們絕對是有進入音樂世界的。」陳建華用感性的語氣說。\

 

從十六歲到現在的漫長歲月裡,中間陳建華曾投入專業錄音工作達十四年之久,因而很少再碰這些家用Hi-Fi器材,畢竟專業的領域所做的正是一般音響迷所追求的聲音,而他的角色也從一個追求原音的人變成一個製作原音的人,一直到一年半前,才從錄音室退休。「現在,我好像又回復到少年時期玩音響的輕鬆心情,但是經過這麼多事,現在的我更懂得包容,也更懂得珍惜;就拿家裡這兩套音響系統來說,一個是溫柔敦厚,另一個則是精準透明,但是我兩者都喜歡,隨著不同的心情,聽不同的音樂,用不同的音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ll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